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政策法规  热点聚焦

政策法规

Policies regulations

政策法规

热点聚焦

洞庭湖畔唱新歌 ——建设绿色智能炼化企业助力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系列观察之四

发布时间:2023-12-21   浏览次数:664 次  关闭


长江之滨,洞庭波涌,碧水东流,这里是千年古城湖南岳阳。

2018年4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这里考察长江经济带发展,提出“守护好一江碧水”的殷殷嘱托,开启岳阳发展新阶段。

在这里躬耕多年的巴陵石化和长岭炼化,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着力抓好己内酰胺产业链搬迁与升级转型发展、岳阳100万吨/年乙烯炼化一体化两大“龙头”项目建设,加快推进岳阳地区炼化一体化发展改革,掀开了中国石化在湖南发展的新篇章。

举一场乔迁,护一江碧水

争做保护长江和升级转型发展的示范企业

初冬时分,记者走进巴陵石化己内酰胺产业链搬迁与升级转型发展项目,银塔林立,一派雄伟壮阔的工业气象。12月15日,该项目全线贯通,一次开车成功,标志着全球单套产能最大、技术领先的己内酰胺生产研发基地建成投产。

巴陵石化老生产区建于20世纪80年代,距洞庭湖最近处仅800米,随着城市快速发展,中心城区逐渐和老厂区连成一片。

“化工围江”“化工围城”僵局如何破解?

在中国石化和湖南省政府的共同推动下,巴陵石化己内酰胺产业链整体搬迁至岳阳绿色化工高新区,将分散的装置重新整合,用地面积减少1400余亩。随着项目全线贯通,老厂区逐步关停,退出的沿湖区域将回归市政用地。

己内酰胺产业链“新家”距离长江岸线3.1公里,严格遵守《长江保护法》划定的红线。

“该项目是长江经济带推进生态环境治理后第一个实施搬迁的大型化工项目,将带动全市沿江沿湖化工企业搬迁转型,为沿江城市破解‘化工围江’难题提供示范。”岳阳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对此高度评价。

从旧厂到新家,在巴陵石化工作了29年的己内酰胺生产首席技师易春红明显感觉到新厂区空气清新。“所有罐区都安装了VOCs(挥发性有机物)收集系统,对废气分散收集并集中处置,确保厂区无异味。”易春红说。

作为重要的有机化工原料,己内酰胺被广泛应用于降解薄膜、医疗器械、高端服装、汽车轮毂等领域。项目全线贯通后,己内酰胺产能由原来的30万吨/年提升至60万吨/年,外排废水减少73%,综合能耗降低20%,绿色环保水平大幅提升。

巴陵石化副总工程师、己内酰胺搬迁项目部总经理张晖表示:“项目污水COD(化学需氧量)指标按照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最严格的标准执行,带动了整个化工园区排放标准升级。”

产能翻倍、能耗物耗降低的背后,是中国石化自主创新关键核心技术的强劲支撑,其中两项技术是中国石化“十条龙”科技攻关项目。

“过去相关技术被国外垄断,以闵恩泽院士为首的己内酰胺技术团队经过30年努力,成功研发了己内酰胺绿色生产成套新技术。”项目技术团队专家、石科院第22研究室副主任赵俊琦说,“项目全线贯通也标志着科技攻关项目正式‘出龙’。”

“我们将坚持绿色、智能方向,坚持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立足己内酰胺项目全线贯通新起点,努力将湖南石化打造成行业领先示范基地。”湖南石化筹备组组长,巴陵石化执行董事、党委书记邬智勇表示。

“不让一滴污水落入长江”

始终高标准严要求守住生态环境保护底线

枕湖临江,取水、船运天然便利,岳阳的石化产业沿江而兴,逐步成为中南部地区最大化工基地。与此同时,岳阳拥有湖南省全部163公里长江岸线、毗邻洞庭湖50%以上水域面积,生态环境治理是必答题。

记者来到位于长江南岸、改造一新的长岭炼化码头,趸船甲板上安装着阻隔雨污水的双层钢板围堰,员工在堤岸上种植树木,扮靓长江岸线。

“实施长江大保护以来,江豚出没的频率都高了。”长岭炼化港口部高级主管李波说,“不让一滴污水落入长江的信念早已烙在大家心里,化作自觉行动。”

今年9月,该码头率先投用长江岳阳段首个船舶智能污水监测端,通过手机扫码即可将船上污水自动输送进趸船接收装置,实现污水接收处置全过程联单电子化。

过去,由于巴陵石化厂区分散,污水管道排布复杂,环保管理难度大。“原本的污水管道深埋地下,现在将管线改建到地面上,防污防漏一目了然。”该公司橡胶部生产室主任沈杰民一边查看污水pH值监测仪表,一边对记者说。

在沈杰民身后,排污管线井然有序,配套智能管控系统实时监控管网情况,实现管道可视化、智慧化管理。

近年来,巴陵石化持续强化环保信息化建设,污水外排口、内控排放点、废气排放点、厂界大气网格化监测点自动监测设施安装率达100%,跻身中国石化绿色企业行列。

长岭炼化实施环保三年行动,着力打造无废企业,通过智能工厂建设,实现运行成本和污染物排放双降,炼油综合能耗降至60千克标油/吨以下,多次荣获国家绿色工厂称号。

“中国石化始终以更高标准、更严要求做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充分展现了央企的责任与担当,树立了行业标杆。”岳阳市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圆梦大乙烯,带动大发展

加快化工优势产业延链补链强链

前不久,记者来到岳阳100万吨/年乙烯炼化一体化及炼油配套改造项目现场,几十台挖掘机振臂挥舞,工程车辆往来如梭,一派繁忙的景象。

望着热火朝天的施工现场,巴陵石化副总工程师袁红星激动不已:“大乙烯项目是驻岳阳企业石化人30年的梦想,现在终于圆梦了!”

该项目总投资356.8亿元,是湖南省单体投资最大产业项目之一。圆梦大乙烯,填补了湖南乙烯产业的空白,这背后是巴陵石化、长岭炼化刀刃向内、积极求变的胆魄,更是中国石化不断深化改革、优化结构布局的决心。

同处岳阳市云溪区,长岭炼化、巴陵石化两家石化企业相隔仅15公里,发展方向各不相同。

两厂建于20世纪60年代,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长岭炼化形成了以炼油为主、特色化工为辅的产业格局,在减油增化的大趋势下,迫切需要向化工下游延伸;巴陵石化聚焦热塑性弹性体、己内酰胺、环氧树脂三大材料业务,但原料市场、产品市场“两头在外”,优势产业难以创造优良效益。

居危思进、困境求变。两厂领导班子着眼长远发展,主动寻求突破,着力推动一体化改革。集团公司党组对此高度重视,将岳阳地区炼化一体化发展改革作为中国石化实施战略性整合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和整体竞争力的重要举措。

大乙烯项目应运而生,一体化改革势在必行。

今年6月6日,由长岭炼化、巴陵石化整合组建的中石化湖南石油化工有限公司正式注册成立。

9月16日,湖南省发展改革委向湖南石化发出核准批复,标志着岳阳地区乙烯炼化一体化项目获批建设。

随着湖南石化成立,该项目正加快推进。湖南石化筹备组组长、长岭炼化董事长、党委书记王妙云心中有一张清晰的蓝图:“要打造绿色、特色、出色的乙烯炼化一体化项目,发挥好延链强链补链作用。”

“石化产业是岳阳的支柱产业,己内酰胺产业链搬迁和乙烯炼化一体化项目将为岳阳打造万亿级现代石化产业核心基地提供强有力支撑。”岳阳市工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万丈高楼、起于垒土。乙烯炼化一体化项目落地后,将拉动约2000亿元投资,带动全省优势产业链向下游延伸、价值链向高端迈进,助力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

信息来源:中国石化报